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

喜讯 | 陈明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



时间:2019-05-07 14:33来源:盐城文学艺术网 点击:0

喜讯 | 陈明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

    4月26日,第七届中国戏剧奖颁奖晚会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由江苏省剧协推荐,江苏省戏曲现代会研究会副会长,我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陈明创作的淮剧《送你过江》,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3届曹禺剧本奖)。

    陈明 ,男,生于1957年10月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编剧。现为江苏省戏曲现代会研究会副会长,盐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主要代表作品:淮剧《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车老师》《秋天的思念》、锡剧《等你回家》、黄梅戏《遍地月光》、滑稽戏《雁过留声》、柳情戏《矿湖情缘》等。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100多万字,著有中篇小说集《雾韵》。
    所获奖项:淮剧《鸡毛蒜皮》荣获文化部第六届文华剧作奖、中宣部第五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十品村官》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半车老师》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入选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菜籽花开》入选第15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黄梅戏《遍地月光》入选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送你过江》入选2016年度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一类作品,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楚剧《大哥大嫂》入选文化部2017年度剧本扶持工程项目,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锡剧《等你回家》入选文化部2017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二类作品;吕剧《一号村台》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作品。

    这是陈明第二次问鼎曹禺剧本奖。第一次获得曹禺剧本奖的作品是《十品村官》,还是2004年第16届曹禺剧本奖的榜首。一晃十五年过去了。
    从事戏曲现代戏创作近三十年,以苏北里下河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原状人物为书写对象,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存方式,是陈明最得心应手的“一亩三分地”,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肯定,也带给他收获的成就感。
    陈明说他是属于那种“老实型”的作者。第一次接触戏剧,还是在部队当兵的时候。那时还是文学青年,莫名其妙地弄出一篇小说,居然被军区创作组的领导看中了,就抽调到军区文化部改稿。改稿期间,安排他们那些“小麻木虫子”读一些书和观看电影、戏剧。一天,在济南军区的八一礼堂看前卫话剧团的演出——《风卷残云》,编剧是李心田。当时,他惊讶得叫出声来:李心田!《闪闪的红星》的作者!是小说家呀,怎么会弄戏呢?周围的人都笑了。他突然从笑声里品出了自己的无知……再后来又看了山东话剧团翟剑萍的《沉浮》,他被舞台艺术震憾到了,深陷其魅力中。但同时也明智地告诫自己:这劳什子,不好弄,你不是吃这碗饭的料。
    这一经历,为他后来对戏剧文学、舞台艺术的正确理解奠定了基础。
    陈明一直为之写戏的盐城市淮剧团,因现代戏创作演出成绩突出,被中宣部、文化部表彰为先进集体;两次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突出贡献奖,成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全国唯一的创作基地。
    乡村里的故事从来不愁断档干涸,只要你不离开这片土壤。陈明的生活库里一直是有存货的。每次下乡蹲上几天,就会忘记了自己是为了写戏而收集素材的,会被那些故事吸引,时不时激起兴奋、思考和极大的兴趣。下乡插队的经历和日后的与之交往,使他对乡村,对农民,对基层干部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苏北县城,是陈明最大的写作资源。他最擅长的“小人物、小事件、小冲突”的轻喜剧的写作套路,赢得了当地观众的认可,使得他顺水推舟般地一路写来,并笃信应该从生活出发。
    然而,淮剧《半车老师》的创作过程,却让陈明对以前的创作产生了怀疑。
    这个戏最初叫《马代表进城》,是江苏省向全国征集现代戏剧本的一部获奖作品。后来,省文化厅向基层剧团无偿提供使用权,并下达了二十万元的资助。作为分管局长,陈明毫不犹豫地支持剧团接受了这个任务。
    投排前,陈明觉得这个剧本是个山歌剧,样式上和淮剧剧种无法对应,人物与故事和苏北地域差异很大。于是,对原剧本作了剧种化、本土化的彻底改造。但立上舞台后,几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第二轮加工过程中,他放弃了原剧本的故事和人物,重新构架。把原来的一个基层人大代表和腐败官僚作正面交锋的主线,变换成一个乡村退休老教师进城讨还捐赠款的过程,这就是后来的《二饼上城》。再后来,这个戏在江苏的戏剧节和精品工程节目评选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然而,就在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剧本研讨会的时候,这个剧本遭遇到当头棒喝。众多专家提出了质疑,同一指向,归结为两个字“虚假”!全体主创人员一下子全懵了,但冷静下来过后,都感到剧本被判“极刑”不无道理。
    这时,陈明对自己的创作走向开始反省了。他当过兵、插过队,干过民办教师,做过基层干部,个人的经历足以证明自己的写作是从生活出发的。一个长期泡在基层的作者,不存在缺乏生活的问题。而这个剧本的主人公——一个乡村退休老教师,是他熟悉的人物;关于“诈捐”与“讨捐”的故事,绝不是凭空捏造,所表达的关于“诚信”的题旨,应该说是有一定艺术价值的。
    那么,为什么经过专家们的仔细分析,这个剧本就“不真实”了呢?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他一个人封闭在儿子的住处,修改剧本。一个星期未得一字,如同在黑暗中探究光亮一样苦苦煎熬。
    直到有一天,一个生活中的小插曲,改变了他之后的创作理念。那是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陈明打着伞走到小区门口,一片建筑工地紧挨着这个小区。不远处有一个大排档,这是个专给建筑工地的农民打工者们的饭菜供应点。他就走过去准备随便对付一顿晚饭。
    一看到大盆里色彩含混的饭菜,陈明犹豫了,甚至想到了地沟油。再看那简易的敞棚里,挤满了灰头土脸的农民工,有站、有坐、有蹲着的在埋头吃饭。陈明心想,人家也是人,他们能吃,自己为什么不能吃?于是就跟卖饭菜的老头要了一份面条。那老头停住手,上下打量着他,说:“看你这两条腿,瘦得像洋伞柄一样儿,苦钱是养命的,别太省了。”说着搅动饭勺,三个肉圆“啪”地放到了面条上。
    陈明连说不用,老头大咧咧地说:“白送你了,不要钱。”这时,陈明才意识到,自己穿着老头衫、大裤衩,一双塑料拖鞋,再加上连续熬夜的一脸菜色,老头把他当成工地上的农民工了。一阵感动从心底里涌动,他体悟到了“温暖”的另一层意味。
    眼前清一色的安全帽,耳边呼呼作响的吃饭声。他为刚才地沟油的担忧感到惭愧,不由自主地融进了他们的行列,和他们挤在一条板凳子上聊着天,吃着面条……
    他想,如果不是自己的亲历,不会有这样的切肤之感,这个世界上,善良和温暖就在你的周遭,而你没有感受到,是你没有融入其中。这个与修改剧本毫不相关的偶遇,使他这个在暗夜中的苦行者,看到了一丝光亮。
    联想到剧本中的主人公,从进城讨捐起始,到“饭店纠错”“登门补课”“夜审衣柜”等一系列的行为,所呈现出的,只是一个乡村老师的职业常态的复制。而现实生活是非常有趣的,反常态的东西,恰恰是最真实的一面。有时,现实远比艺术作品更加“反常态”,他一下子,似乎触摸到这个剧本为何“虚假”的穴位!
    最终,陈明在《二饼上城》的基础上作了颠覆性的改造。改造后的《半车老师》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入选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三次推倒,另起炉灶,历经30多稿的修改,使陈明慢慢省悟到,好的创作状态和站得住的作品,不单单是出于生活积累和个人体验,而是源于从生活出发再到融入生活。
    从生活出发再到融入生活,也是他后来作品不断收获好评,以及今天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最有力的支撑。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本次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作品——《送你过江》。陈明在接受采访时颇为感慨。他介绍说,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江苏省委宣传部在规划题材的时候决定,要写一个江苏的红色题材,就选了很多作家出来领选题。
    当时其他题材都被选走了,就剩下一个题材——过江。找陈明去以后,陈明表示要再思考一下。回去后,做了看书、查资料、采访等一系列准备,然后才说可以。后来,他们说之所以找陈明来写这个题材,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当过兵,能驾驭这个题材。
    《送你过江》是一个战争题材,渡江战役,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个壮举,也是一个生死决战。这个题材的表现其实是陈明内心一直以来的诉求。他的小说当中写了大量的战争战后的情况,还就没写过战前的情况。而这次的大军过江,他写的是即将渡江前夕,来表现这一群人的情感命运和生命的抉择。
    陈明认真地为我们讲解到,“这个题材看起来很宏大,其实当你用戏曲来表现它的时候,一定要把故事理清楚,一定要把你想说的道理弄清楚,还有一定要把样式定下来,所以我就选了一个渡江战役发生的这一群普通人身上,即将渡江的战士、干部们与当地的老百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面对渡江,他们会怎么去做?面对渡江这么重大的一个军事行动,他们会服从谁?其实看起来很简单,但想把故事讲透是比较难的,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陈明给这部主旋律作品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点,即把宏大的战争场面像微雕一样,浓缩在一个江边小村和一个男情女爱的故事中,而作品的主题是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常人的俗情世理之间的冲突。
    陈明指出,这种俗情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羡慕,男女之间的情爱,世理就是男婚女嫁,这没什么错的。但是在战争那个背景下,在革命的重大抉择的时候,你选择什么?这一对男女选择的是渡江,我们不要爱情了。这也是自己多年来创作上对战争、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以及我们当代人对那段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人公当年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小童养媳,新四军来到这地方后,让她认字、懂得党的基本道理,走后给她留了个识字本,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抄了一遍,然后让她跟着抄。
    “实际上这一点我自己还很得意,这个细节选得比较好,我就把这个人走上革命道路用一个很小的细节给解决了。你想一想啊,我们生活当中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小童养媳,她每天思念这个男人的时候,她就在那抄一遍“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像钉子一样打在她的灵魂深处。所以我这个作品当中始终是反复出现,我们共产党是人民的队伍,要奋斗就要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这个细节从头贯穿到底,这个戏剧一下子活了。这部戏讲的就是一个普通的童养媳怎么样走上革命的道路,怎么样成熟起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村干部、共产党员。”
    在陈明看来,作品是作家的一种情感宣泄,或者是其对事情的判断,对历史的判断,对当下的判断,这种判断是通过作家自身的艺术形象和对社会的表达而做出的。
    在颁奖晚会前的媒体见面会上,陈明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五年前,我获得曹禺剧本奖是激动,今天再次获奖是知足。这是第二次加油站,今后更应该脚踏实地写好剧本,写脚踏实地的好剧本。”





   
(责任编辑: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