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市场·分析 > 收藏 >

不拘万象之真态 独抒自我之大美杜平让绘画赏析



时间:2016-04-18 22:15来源:新浪收藏 点击:0

  作者:张春新 冯东东

  当代的中青年画家他们一般出生于“文革”前后,这代人没有文革遗风的影响,受过早期的生活锻炼,在改革以后的新形式下弊足了劲头投入艺术学习,并且一开始就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下接受多样的文化滋养,他们是把工作与学习交错的结合开展,这就造就了他们独立的从艺能力。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往往是艺途上孤独的爬涉着,由于常久的自学,他们对艺术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沉积,在经历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之后,在东西方绘画的比较中,确立了自己的审美理念和绘画观念,并成为一种心理上的指向转化为一种高悬中天的理想,鼓舞着这一代人在反思中努力向上,而在这攀登的过程中他们无数次超越自身的局限和文化环境的制约,获得他人意想不到的收获。最终完善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最好的回报,在执着进取中,尽显大才本色,纯净的品性因坚韧于永恒的艺术境界而焕发璀璨光茫。

  画家杜平让就属于这一代。他有一颗年轻而不羁的心,率性中含有童真捕捉万物灵气的能力。以锋芒毕露的艺术才情和汪洋恣肆的生命热情,冲击着平淡沉静的当代花鸟画坛。 他是典型的科班出身的艺术家。系统的学院学习促使他进行着不断的实验探索,使他对中国花鸟画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悟。但他不会去按常规画画,不拘于形式,便有了更新的形式。自在的远离法度的约束,得以自由想像的奔驰在个人的艺术世界里,在与作品互动中激获出对作品新的见解与启发,在技法上也自然会流露出一些特殊的迹象,无意中给人们提供着新的造型方法,唤醒了美学形式的新经验。

  在当今信仰普遍失落的年代里,人们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失忆状态下,文化的溃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样的时代,使不少跋涉在艺术之路上的人心浮气躁地做了退却者。他们徘徊于欲望之中,迷失于嘈杂的现实世界,整个当代画坛如烟幕般混沌不清,多元化在目前的艺术界正在出现一种过分的情感泛滥,过分的世俗化使艺术作品成为精神糟粕的排泄物,大家习惯了一种过度市场化的浮躁与应付社会时逸笔草草的轻松。作为一个现代人,在冰冷的大城市生活,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逃脱精神焦虑的困扰。使我们对待艺术与成功的态度比过去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人们较少有信心和耐心获得艺术的本质与成熟而寻求成功,在媒体时代有更大的投机和哗众取宠的可能,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所谓成功,较少是那种本质意义的成功,水分较大。艺术本身的尊贵感在下降,在一部分人身上艺术不过是获得金钱和名誉的手段。虽说艺术的成功没有公认的标准,但杜平让的花鸟画作品以非凡气质虏获人心,于灵魂深处涌现热情。他本人的非凡气度,在人群中也倍受瞩目。

  杜平让的艺术所依靠的是伴随对艺术本质的明察而来的独创意识。他个性强烈又悟性超然,他在艺术上的成功不是优厚的传统教育所成就的,所以进入他画面的,首选不是学养与技巧,而是天性与格调。杜平让是一个率性而又文雅的画家,他有一颗文人清高的心,这份清高,是一种有选择的容纳,不是基于肤浅的妄自尊大,是在一定高度上的一种坚持,是一种具有崇高境界的表现,是一个艺术家对庸俗的理性拒绝,是保持人格之独立、自由之精神的必然姿态,是深深根植于内心的文人情怀,是充满文化精神而又矢志不渝地进行追求的境界,是一种真诚感悟、真诚表现与一份不断创新的文化意义上的精神象征。可能正是有了这么一种流淌在血液中的文人情怀,画家杜平让用心体验着寂寞之道,矢志不移地以自己的绘画语言实践着对自我精神家园的守望。随着对文化的认识与感悟,不由自主的在喧嚣的都市文化中一意孤行地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是一种离群索居的幻想,是一种澹泊明志的期翼。背对个体的苦痛和脆弱,翻捡那些能够唤起田园牧歌式的甚至是白日梦式的童心、温情、欣悦、遐思等美妙感觉,用遥远的想像来拓展精神视野。滋生出一股股创作的冲动,吟唱出昂然向上的心灵之音,把自己的人文理想昭示在画幅中,也经营在生活里。这是消解了酸甜苦辣后的平淡,是超越了荣辱得失后的安详,是以陶冶人心为己任的崇高追求。也许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从而不断拓展和完善了传统绘画语言内涵的存在。其大量作品可以恒久见证文雅风范与来自心灵深处的至美让观赏者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视觉的悸动,于精雕细琢间流露的文人本色。其作品遐思融于韵致,至味化为风骨,虚静中见充盈,黑白中求疏密,他用洗练的绘画语言,准确生动地点化着一个时代的波澜在画家胸中荡起的涟漪,是画家心性的展露,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情态纵横,神韵飘逸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他咏叹万物的形象,更是他平常的状态;他做人的智慧为真率、为本色,非世故、非机智,“其性情与画最近”,故雅而不俗。在一味天真中竟自无意识,惟其无意识,却灵性涌现、天趣洒落,最原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得以萌发。这种本能的创造力催化着娴熟的技巧与深厚的学养,产生出正常状态不易出现的佳品。在追求大美的过程中,杜平让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与解放,获得了“自我超越”的无限生命力。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在这种“至乐”的情境下,他获得了心灵与艺术上的自由。这在他的创作理念、关照万物的态度、以及对自家绘画语言的构建上我们可以看到最鲜明的例证。

  一、画家杜平让多年来潜心于艺事,从多方面来蒙养自己,从自己的角度以超然的心境来对待自己的创作。对照传统美学思想,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杜平让创作的理念是如何传承历史文脉的。他以清澈虚静之心,静默悠然之情浸入到作品的生命之中,从中感受传统绘画语境氛围中的文化境界,并把这种文化境界演化成自己笔下恣肆舒朗的线条,迷离多变的色彩,而成为花鸟创作的内在主导,在恪守工笔画的主调之下,多以豪情之笔凸显情感和内在精神表现。其作品以其鲜明的绘画语言和大气恢弘的独有境界,在当今的工笔花鸟画坛上显示出自己的实力。又以放纵淋漓的语言,融情入境的创作理念,凝聚着他对于生命的独特审美观照。他深谙传统的工笔画要义,又不为其藩篱所拘,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拿捏有度,能以己之心,摄物之情,写形之意,进退有余自会于古人之外,创造出新的艺术天地。他上承古贤之遗风,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对其它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吸纳,同时又融会贯通。吃透传统的同时找到以供自己发展的线索,从而形成于传统一脉相承而又异质于传统的体现当代精神风貌的风格。这在他疏放一路的小品上最能从容展示他融会众家之长,兼容并蓄的演绎能力。这些作品韵味十足,章法疏朗开阔,意境清新隽永,透过语言内核,我们在若有若无间可以感到其不为人察觉的师承关系,这些痕迹如羚羊挂角,几无处可寻。

  二、艺术的感悟源于对生命的体悟,对物象本体的深刻体悟是画家杜平让标举自我艺术风格的关键。以物象指向情感,以有限表现无限,是他艺术价值的所在,也是对传统文化本质的感悟。迹象见性见心,在留恋画面韵致之中我们能觉察到一种凝神专注的目光,也能摸到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作用了我们的观察力,某种意义上说是画家杜平让心应虫鸟,情感林泉,所发的视觉韵语,他对万物的感情因为炽烈,所以显得异常单纯,在面对自然万物时以通达物性俯仰天地的情怀来养育自己的心性,深入体察万物的风晴雨露,咀嚼造化的朝晖夕阳,会心于春荣秋调,用心灵去解读花草飞禽的万般风情。让自己更多地贴近自然,在悉心体物中,完成了刷新视觉形象的突围。画家杜平让通过对自然万象的会心体察积淀创作的底蕴,陶铸出属于自己的表现语汇,饱含了对花草飞禽灵动生命的欣赏,陶醉与赞美。洗练的艺术形象背后隐藏着画家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是以物态之鲜活投射文化最动人之高雅,是诗情对自然的呼吸也是心性放纵的舞蹈,是画家悲喜情绪延伸到自然生命的观照,是物我相通以尽显文人放逸之情态的启示。其画面所以能明澈,在于其自我内心超然的体验;其意象所以能深湛,在于其对万象的观照。这些,都是他对“我”的修炼与塑造,是自然的超然感悟、艺术的切身体验、人生的全部况味,一一滴注在画面上的品格呈现。

  三、几百年来,工笔画语言形成了范式,自唐宋而下,中国画笔墨有了越来越多的规定性。无数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生命感又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高层次上的平庸。相反一切有作为的画家都能以独到的艺术语言创造美的艺术境界,对个性化绘画语言的追求是杜平让开拓花鸟画创新的关键。他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艺术蜕变。日月更替语言蜕变,捕捉独道精神灵感,雕琢至美万象形态,造就清澈淋漓的艺术氛围,日循月环,身心接受美的洗礼,渐渐纯净。放纵的语言和醇厚的韵味持久闪耀在高华于野逸之间,使画面存在许多疑惑,令画中的生命变得多意而鲜活,化作心悬一念的体验,在迷离的色彩中蕴含着诸多变化。独特的画语诉说着许多纯情而质朴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内心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关爱。视觉元素本为无情之物,画家主观作用而摄情于内,方使之含情于中。在自我独特的审美观照中,凝聚提练出贴近自然的个性化绘画语言,在体合自然的过程中他睿智的找到了最合适的语言样式做载体,通过技法层面上的突破来带动艺术语言层面的拓展,其绘画语言在点、线、形、象之间,在流畅的挥洒中时刻保持着对形式的敏感。绘画语言恣肆超凡,灵活自如,在运转流动的作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韵致,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生命精神,宛如蝶翼般姿意飞扬,煸动纤长魅惑,亦无拘于物象之真态,又独舒语言之大美。

  画家杜平让具有过人的悟性、无畏的胆识、独立的人格、敏锐的眼光、求是的态度、执着的追求,自步入画坛,一直特立独行,坚持着自己的审美情趣。他以健康明亮的创作心态和创作热情,以明晰的理念把一种酣畅淋漓的清新气息灌注到作品及视觉元素的情调中,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文化的当代的精神世界,这是他的胆识与睿智,辛勤与汗水凝结的果实。他所创造的耐久寻味的艺术语境完美地展现了他的心灵历程。我们期待着杜平让以他洞丝发微的敏锐学术眼光,驾驭自如娴熟周到的绘画语言,开拓新题材,构建新的绘画范式,把东方睿智的文化精髓和当代文化的审美理想熔铸于绘画本体技术的手段之中,最终开辟出属于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崭新境界和恢弘气象。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2008915


(责任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