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一展看尽40年,中国丝网版画在甬城全景呈现



2025-11-12来源: 艺术中国

11月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中央美术学院、徐万茂美堉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华茂美术馆共同承办的“中国丝网版画40年”在宁波华茂美术馆开幕,学术研讨会“四十年再出发:重思丝网版画的叙事与定位”同期举办。

开幕式嘉宾合影

展览“中国丝网版画40年”从全国各专业艺术院校及版画博物馆中收集和甄选了200余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代表性作品。以时间为轴,从世界性的文化脉络与社会发展的交织中,展示丝网版画的独特发展轨迹,并展现了艺术家对丝网版画题材的选择和技术实验及风格的探索路径,整体上反映了艺术家们40年来不同时段的精神追求。此外,展览融入中国丝网版画发展亲历者、见证者的口述访谈视频、丝网印刷发展历史的动画演示,以及重要历史文献等多维度的展示,全面呈现中国丝网版画40年来的发展历程。

展览开幕式现场

在开幕式上,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宋光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主任祝彦春,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应林辉,华茂集团董事长助理、华茂集团艺术品收藏负责人、华茂社会事务发展委员会委员、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钰程,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朱尽晖先后进行了开幕致辞。随后,嘉宾们与华茂集团创始人、华茂教育基金会创始人、华茂美堉奖发起人、东钱湖教育论坛创始人徐万茂先生共同为展览启幕。

“中国丝网版画40年”展览开幕式

下午,题为“四十年再出发:重思丝网版画的叙事与定位”的展览学术研讨会在华茂美术馆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着“价值重估与历史定位”“内驱动力与观念生成——社会变迁与艺术创作的互动机制”两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学术研讨会现场

一方面,学者们讨论了从材料、语言、创作观念等层面,1980年代丝网版画在中国的出现如何影响并推动了艺术家的创作,对其它艺术门类(尤其是其它版种)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形成的独特艺术与文化价值,以重思丝网版画的历史定位及价值。

学术研讨会现场

另一方面,与会专家学者们对于不同时代背景对艺术家创作内容的影响、同一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创作观念的趋同与分化、丝网版画的独特材料和技术语言与艺术家创作观念相互生成的方式,以及驱动丝网版画创作观念转向的原因等四个要素来辨析社会变迁与丝网版画创作的互动关系。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副馆长宋新新对华茂集团艺术板块及其三十五年的收藏历程,尤其是在版画收藏方面的积淀与脉络进行了介绍。

“中国丝网版画40年”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清晰勾勒出中国丝网版画从1979年的微光初现,到八九十年代汇聚成潮,再到21世纪以来繁荣生长的完整图景。展览标记并汇聚了中国丝网版画史坐标上的重要节点及作品,共展出作品近两百件,并通过展览的三大板块——1979年-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初,2000年代初至今——对应着丝网版画发展的三个时空线索:从“丝网版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中国学院系统中的真正落地,并完成从技术移植到话语自主的初始阶段”,到“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国内外艺术养分,转向艺术语言的独立与深化探索”,直至“中国丝网版画在多元化的实践与开放性拓展中,形成独特的表达维度”。

“中国丝网版画40年”展览现场

可以说,丝网版画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与时代脉络深度相连,又与美育密不可分,它的发展一开始就是以全国各地专业艺术院校为实验场,这与华茂集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实践,以及“收藏为了教育,建馆旨在育人”的理念深度共鸣。

“中国丝网版画40年”展览现场

根脉相承:华茂馆藏版画的时空回响

版画艺术在宁波有着深厚的渊源。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珍藏的一张《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展览会广告及签名》,正是“第二届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流动展览——宁波站的展览海报。作为当时以杭州为中心的江浙新兴木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就承接了包括该展在内的多项全国性巡展,并涌现出陈珂田、俞沙丁等一批优秀版画艺术家。他们不仅积极探索个人版画语言方面的风格创新,也踊跃投身于版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为我国版画队伍的发展壮大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展览会广告及签名》,1948,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藏

延续这一传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亦收藏有广军、张桂林、陈聿强等艺术家的丝网版画作品——他们几乎是中国丝网版画的奠基一代。本次“中国丝网版画40年”展览由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承办,不仅是对地方文脉的回应,也是一种具有坚实根基的历史延续。

“中国丝网版画40年”展览现场

自1990年以来,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逐步构建起涵盖中西油画、中国书画、中西版画、雕塑艺术、建筑艺术、音乐艺术、非遗工美等七大版块的收藏体系。其中,“中西版画”板块目前共收藏有中外版画作品、版画文献及相关实物史料847件(套),着重以中国现代版画史发展脉络为线索,时间跨度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兴木刻”初创至今,整体收藏呈现出鲜明的代表性、在地性及专题性。

“中国丝网版画40年”展览现场

在专题性版画收藏中,华茂关注版画发展的地域性差异,注重对宁波乃至浙江籍版画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专题性收藏,并围绕“新兴木刻”运动,对该运动产生深刻影响的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作品,参与运动的重要版画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运动演进过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作品,进行系统性的收藏。试图梳理中国版画艺术不同历史阶段的贯通性与差异性,不断拓展学界与收藏领域对于中国版画的既有认知,力求逐渐建立有华茂自身学术角度的中国近现代版画发展图景。

“中国丝网版画40年”展览现场

基于这一系统收藏,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先后策划“MoAE馆藏及学术研究系列展:观念的演化”等展览,联动馆藏与三十余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展开跨越代际的对话;华茂美术馆亦曾推出“一见悦目再见倾心——华茂美术馆版画展示季”,梳理中国版画八十余年发展轨迹。馆藏作品还曾受邀参展“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海美术馆,2025)、“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何香凝美术馆,2025)等重要展览,持续拓展学术影响力。在公共教育层面,博物馆围绕版画艺术开发了木版、丝网、明胶等多种媒介的系统课程,兼顾专业与趣味,吸引全龄段观众参与,使传统版画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动体验,践行“社会美育大课堂”的使命。

“MoAE馆藏及学术研究系列展:观念的演化”展览现场

展览活动现场还特别融入了华茂集团在版画领域的收藏体系,历年相关展览与学术交流记录,华茂美育发展历程以及公共教育活动介绍,使展览内容与华茂的艺术语境深度结合,进一步凸显丝网版画在具体文化框架中所释放的能量及价值。

华茂国际图书馆(暂定名)

据悉,华茂集团正蓄力打造华茂文创街区,不仅涵盖此次展览的展出地点——由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主持设计的华茂美术馆,也包括将于未来开放的由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主持设计的华茂国际图书馆(暂定名)。四十年,足以完成一场从技术制版到精神表达的漫长试印,但艺术的创造,永不封版。面向未来,“中国丝网版画40年”华茂站期冀成为新的出发点,让作品与观众、历史与当下在这里相遇对话共振。  

展览将持续展至2025年11月30日。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