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16来源:新华日报 |
原标题:江苏省慈善总会发布20周年“民生成绩单” 慈善提“温度”,民生增“厚度” 累计募集善款26.3亿元,救助支出超23.2亿元,实施重大慈善项目381个,惠及困难群众620万人次……11月15日上午,江苏省慈善总会成立20周年座谈会发布了一组分量十足的“民生成绩单”。 心,至慈;行,至善。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步入新时代,慈善更是被赋予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助力共同富裕的新使命,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一笔笔爱心款从何而来,又花在了何处?江苏慈善系统又将如何高水平再出发?聚焦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记者进行了探访。 26.3亿元善款,从哪里“来”的 “向每一位行善者致敬!”座谈会上,省慈善事业20年成绩宣传片播放结束时,打出来这样一行大字。 那么,被致敬的行善者都是谁? 慈善事业作为一份大众的事业、全民的事业,凝聚的是全社会的力量。省委、省政府历任主要领导都对慈善工作作出批示,各级政府通过建立慈善议事制度、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引导事业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稳定的捐赠主体;公益组织与广大群众广泛参与,让慈善活动深入社会每个角落。 车子要跑得快,首先要有一套好的“交通规则”。早在2010年,江苏在全国尚无慈善专门立法的背景下,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这是全国省级层面首部地方慈善立法。《条例》突出慈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软实力;创新慈善促进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加强对慈善事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对慈善募捐和捐赠行为进行规范,强化透明度和公信力建设;对志愿服务给予特别关注,将其纳入慈善事业整体框架。 政策支持远不止这些。江苏还是全国较早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省份,对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赠给予税收减免,激发社会捐赠积极性。政府还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慈善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弥补公共服务不足,提升社会服务质效。 “爱心池里的第一桶水”,也源自财政。2005年,省慈善总会成立之初,省财政拨付5000万元注入创始基金;2024年,省财政再次拨付5000万元。 除了财政支持,江苏各级各类慈善组织,坚持项目引资和日常捐赠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业态相结合、线下募捐与线上募集相结合,不断拓宽善款来源,广泛凝聚爱心力量。 “今天,你捐了吗?”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捐出一天工资收入、企业捐出一天利润,帮助困难群众。2024年“慈善一日捐”活动中,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动员部署会议,省四套班子领导示范带动,省级机关各部门、各部省属企事业单位、在宁部省属高校共522家单位的17.95万名干部职工参与,全省各地也积极响应。这个活动,成为江苏慈善的一张亮眼名片。 “点点手机也能捐!”2018年,江苏首次引进互联网慈善募捐方式,“99公益日”网络募集善款35.72万元,公众参与5.79万人次。2024年,全省网络募捐突破6亿元,参与人次突破1000万,呈现出逐步发展、稳步增长的态势。 救助支出23.2亿元,“流”向了何方 江苏慈善事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与民生需求共振。省慈善总会从关键领域和重点人群入手,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不同需求设立慈善项目。已实施重大慈善项目381个,救助支出超23.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620万人次。 “护苗行动”项目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儿童大病慈善救助制度。“情暖江苏”项目,连续19年对患重大疾病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春节慰问救助,累计向390多万户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和慰问物资总价值达18.3亿元。“光伏照万家”项目,为困难家庭安装分布式光伏设备,建立“阳光存折”长效机制。泗洪县双沟镇残疾人老李看着手机上的光伏发电收益到账通知,眼眶湿润了,“晒晒太阳,就能挣钱!”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盐城龙卷风、河南洪水……在应急救援中,江苏慈善系统充分发挥“及时雨”作用,第一时间响应,整合社会资源,在政府指导下有序参与灾区救援工作、开展志愿活动。 截至2024年底,全省设区市、县(市、区)全部成立慈善会(基金会),建成乡镇(街道)慈善会1239家,村(社区)慈善工作站15156家,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慈善组织网络基本形成。 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一个个暖心故事拔节生长,一帧帧温暖画面被定格。 无锡“为爱行走”徒步公益活动,12年来在全国30个城市成功举办,近70万人筹集善款5000余万元,已发展成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公益徒步活动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外企高管自发组建“洋义工”团队,跨文化传递公益理念;镇江“陆小波家族基金”延续四代人教育情怀,资助寒门学子1200余名;由“莫文隋”带动的南通市江海志愿者,已由最初的34人发展为100多万人、200余支志愿服务队,人人都是“莫文隋”。 从“主要长个头”向“强筋壮骨”转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促进和规范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支持、更优服务、更好保障。 如何促进和规范江苏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与会领导、专家们做了深入研讨。会上还发布了《江苏慈善发展报告(2005—2025)》。 公益慈善事业如何从“主要长个头”向“强筋壮骨”转变?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蕾给出建议: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慈善组织和募捐平台应积极拓宽募捐渠道、创新捐赠方式,在完善传统捐赠方式的同时,积极发展网络募捐,促进慈善捐赠数字化转型,提升捐赠者的参与便利性与积极性。要加大政策激励,加快制定和完善税收优惠具体办法、构建精神激励与信用激励的配套机制。探索建立省级“慈善行为积分制度”,明确积分获取、累积、兑换规则,允许用积分在公共交通、文旅服务、社区便利、医疗健康等领域兑换相应社会礼遇,形成长效正向激励。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徐媛媛认为,未来,江苏慈善组织要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持续创新发展。通过加强慈善组织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慈善项目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通过创新慈善项目形式,增强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加快推进“数字慈善”建设,优化慈善项目运行质态和发展环境:通过依法规范、健全制度机制,提升慈善项目透明度和公信力,有效发挥慈善项目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全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江苏智慧”与“江苏方案”。(聂伟) 责任编辑:王洁 |